论 汉 字 的 适 应 性
郫县安靖中学 雍志
汉字是一套高度适应汉语言的具有极强社会适应性的优秀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汉字在小篆之后基本定形,至今两千多年,历无数时世而没有太大变化,呈现出一种超稳状态,而且还能联古及今,适应现代,不断地发挥其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的作用。这本身便证明了汉字极强的适应性。
汉字对汉语有超强的适应能力。
首先,形体固定的汉字,专字专用,具有很大灵活性和独立性,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是相适应的。汉语言是单音节语,它的结构单位本身没有语法的变化。汉语的音节是直接和意义相联系,是表意的语音单位,汉民族的语音感知单位是声韵调而不是音素,声韵调时能够区别意义的。汉语的这种语言结构就决定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学过英语的人知道,英语这种语言在形态上极富变化。而汉语言在形态上却没有变化。汉语在构词时以词根复合为主,没有英语那样大量的只变词性不变意义的前缀,后缀(汉语也有数量很少的“缀”)。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是音节。而一般说来,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用一个汉字表示(“儿语音”例外)。可见汉字的形体固定,专字专用,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与汉语的单音节、活动自由,易于组合的特点是一致的。
其次,汉语普通话中的基本音节410个左右,加上声调,也不过1300个左右,即使在宋时《广韵》中的章节也只有4000个左右,而清《康熙字典》收字47000个,在《新华字典》中也有7300个字。用如此少的章节去表现汉语言中众多的词语结果使汉语的同音字大量存在。即使机械的平均一下,一个音节也要分摊五个以上的同音字。这个问题不好好的解决,我们的交际将有很大的困难。同音字的大量存在使汉语言的语音形态传送信息的功能和效率锐减。汉字音意并重并举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这种形式的字就是音意兼顾的。如果不使用音意兼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