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江
(宜宾学院中文系 四川宜宾 644007)
摘 要:与个人动机有着密切关系的是社会环境或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在塑造人们的性格和人格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吸收周围所有的信息和影响,并把这些因素融入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之中。《红与黑》中的于连和《米》中的五龙作为平民个人奋斗者受社会环境影响及其心灵世界又有异同之处,又有共同的归宿——他们俩人所追求的东西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
关键词:社会环境;自卑情结;归宿
时间对作家和作品的评判,是最无私而又公正的。回顾1830年11月15日,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法国巴黎问世以后,歌德认为它是司汤达的“最好作品”,并赞作者的“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托尔斯泰“对他的勇气产生了好感,有一种近亲之感”。而在本国却被报纸评论几乎同声谴责据信应由作者负责的小说主人公于连的“道德残忍”,遭到十分冷漠。[1]在中国21世纪初,尘封了十二年的苏童的长篇小说《米》却因由此书改编的影片《大鸿米店》再一次引起人们评论的焦点,特别是关于主人公五龙的好与坏,赞誉与批评,理性与感性……笔者认为不能仅仅靠三言两语对某一作品的某些方面作出评析,且于连和五龙作为平民个人奋斗者又有些共通之处,现仅从两位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灵世界的影响异同来进行浅析如下:
于连和五龙的社会环境
司汤达的小说一向重视将主人公置于同其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发展密切相连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红与黑》在这一点上尤其成功。《红与黑》中的维里埃尔市是司汤达杜撰的一个外省小城,他在小说一开始“构筑”这座大部分居民“更像农民而不象城里人”的小城时,很好地再现了上述特点。这座小城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湍急的流水供给动力的无数间锯木厂,“这是一种非常简陋的工业,给大部分的居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舒适”,“自从拿破仑垮台以后,就是靠印花布的制造,几乎维里埃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