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一、课前分析:

《小巷深处》是一篇饱含情感的文章,文中那深沉而真挚的母爱催人泪下。因此,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提高他们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叛逆期”,在父母的眼里他们仍是孩子;而在这些孩子的心理却常常把自己当作“大人”。因此,他们对父母的特殊关爱不太理解,有时甚至产生反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懂得母爱的内涵,并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真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描述:

1.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就共同背诵一下这首《游子吟》。

(师生齐背《游子吟》)

师:诗中的母亲正在做什么?

生:做衣服。(有的回答:“给儿子做衣服。”)

师:哪些诗句能体现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非常正确。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对待孩子的感情总是那样的真挚和深沉。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小巷深处》。(板书课题)

2.新课学习:

师:这篇文章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那么哪位同学能为其他同学朗读一下课文呢?(很多同学都举手,要求朗读课文。)这么多同学要求朗读课文,真使老师高兴,又使我感到为难。我想让每个学习小组各推举一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这篇文章,大家说可以吗?(绝大多数同学同意这种做法,只有几位同学很不情愿地说:“行。”)

第一组推选了董××同学。这位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很好,朗读水平也很高。可是在这时她却只是低着头,对同学们的推选表示拒绝。师立刻想到这位同学的母亲是个聋哑人,父亲也是个残疾人,她不愿为大家朗读课文可能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碍。于是说:“她今天嗓子有些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伤仲永》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