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1.噌吰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2.钟磬:(磬,qìng,这里指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象钵,用铜制成。)
3.臆断:(臆,yì)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4.夜泊绝壁下:(泊,bó,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为pō)
5.穴罅:wuéxià(罅,裂隙)
6.有大石当中流:(当,dā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7.殆与余同:(殆dài,这里是大概之意;百战不殆,殆的意思为“危险”。)
8.汝识之乎:(识zhì,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9.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饶,ráo)(苏轼的)长子,苏迈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去任县尉。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写作手法】
《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