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师生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试用

——反思《台阶》一课教学

 

接触新教材仅仅一个多月,跳过了七年级,直接接手八年级,一开始确有如履薄冰之感,乃至于第一课备了很久时间却迟迟不敢教。最后终于教了,但又怕遗漏了什么,又怕重蹈了老教材的覆辙。教学到第二单元,文章是一篇比一篇够味,新教材的甜味才算慢慢品出,不敢谈新教改的想法,只想就自己较为喜欢的《台阶》一课教学略作反思。

《台阶》一课是一篇真正的新教材,但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我首先确立了一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以训练学生默读课文,感受文字材料,提取文本意义为初始阅读目标。但接受性阅读只是阅读的初始阶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反思,解读文本,全面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感知人物形象,欣赏佳句,分析多重主题。但《台阶》一文不把自己放进去读,教学的目标还不算完成,所以我把省己察身,触动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修养和健全他们的人格作为第三个教学目标 。

文章本身很感人,且农村的学生对文中父亲一生的艰辛应能产生共鸣,所以我不想多加参与,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只初拟了“教学流程”。

1 一读课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感知。

2 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鉴赏。

3 三读课文,思考如何理解父亲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愿却怅然若失?你对本文的主题如何理解?

4 四读课文,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准备尝试借用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课堂教学模式,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第一节课下来,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已经要求过了初步预习,所以一读时间较短,要求学生跳读文章。但虽然文章叙述的事情简单而清晰,但很多学生被作者细腻的描写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学片段与点评
《陋室铭》“连环——顶针”提问教案设计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