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角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与反思
临沭县石门中学 孙元营
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在语文的互动—探究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现记录《安塞腰鼓》的教学片断,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案例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 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
2分钟后,80%的学生脸上写着胜利者的得意与自信,而其他同学有的还在凝神思考,有的写了划,划了写,还有两名同学坐不住了,悄悄偷窥邻座的本子……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结果如下: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