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打通情感的通道——谈《背影》的教学设计

打通情感的通道

——谈《背影》的教学设计

北京育才学校 初中语文组  王辉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字质朴,感情深沉而内敛。这篇文章本来是供初三的的学生学习的,在教材改革后,改为供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问题就随之而来了,初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十一岁或十二岁,年纪小、理解力比较弱,往往无法体会文章中深沉而内敛的情感。如果简单地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理解《背影》一文的内容,我一般会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3.怎样理解父亲对我说的几句话?

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难,但我总感觉学生无法融入课文的情境中,无法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他们不但无法体会文章中父子相爱相怜的情感,反而会觉得文章平淡无味,“买几个橘子有什么感人的?”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嘲笑“父亲”的“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穿着和“肥胖的”身材。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的年纪小、理解力差是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的。我只能调动和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教师的讲解得当,初一年级的孩子应该可以学好本文。

为了使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我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而是在起始课上,配合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如歌的行板》进行范读。在如泣如诉的的乐曲声中,随着我的朗读,学生的表情渐渐沉重起来,有的女孩子甚至眼圈都红了。这就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形象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特定情境下的父亲形象进行描写的,所以下一步的提问我主要是围着文章的情境展开的。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那年冬天,“我”的家中发生了哪些变故?

2.面对这些变故,“父亲”和“我”的心情有何不同?

在学生回答“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子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背影》公开课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走进雨果——我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新闻两则》特色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