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百草园》的主题的分析,一般都是从该文的题目入手,认为“三味书屋”与“百草园”是对比的,百草园有百味,是“乐园”,是“仙境”;而三味书屋沉闷、窒息、枯燥乏味,是“最严厉的书塾”,像“牢笼”(没有人用这个词,我用“牢笼”一词是取人们所说的禁锢、束缚和摧残的意思)。从而说明该文的主题是“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三味书屋”到底是不是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牢笼”;“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到底存不存在对比,这是理解该文的关键,也是本文所要着重讨论,重新审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三味书屋”几个细节描写谈起
人们认为三味书屋像“牢笼”的根据无非是这么几点:一、陈设古旧、礼仪陈腐——沉闷的读书环境;二、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严守封建教育的原则,死板的教学方法;三、戒尺和罚跪——简单的教育方式;四、鼎沸的读书声所念的——陈腐的读书内容;五、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沉醉于书经中的迂夫子形象;六、学生“开小差”,到屋后的小园去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做戏、画画——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极差的学习效果。解放后的各种政治运动,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左”的思维定势,一见到有关三味书屋的那几个细节描写,不分清红皂白,毫无疑问,都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对此,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其实,只要我们摘下“有色眼镜”,认真地阅读,冷静而客观地审视那些细节,全面考察该文发表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不难发现,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下面对三味书屋的几个细节描写逐一作点分析。
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