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历史课校改经验谈之一 悬念的作用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作简要介绍。 
    首先,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五一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其次,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