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成功 寻求发展
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具有兴奋易扩散的心理特征,并且还有对小动物感兴趣,模仿力强和喜欢童话故事的天性。因此,我在教一年级教材《前滚翻.抢渡大运河》这一课时,编写了适合儿童口味的童话故事《森林运动会》,使教学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音乐的渲染,语言的描述,现场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了自觉练习的热情,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掌握动作技巧,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反思: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小鸟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着,今天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要开运动会呢,看!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这是教师边提示边指导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走进行准备活动:模仿小鸭子走路(下肢运动)、模仿公鸡走路(上肢运动)、模仿矮子走路(下蹲运动)、模仿猫走路(全身运动)、兔跳、青蛙跳(跳跃运动)。同时,课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力求语言儿童化,如:“鸭妈妈领着一群可爱的小鸭子排者整齐的队伍走来了;小猫今天连老鼠都忘了捉也赶来了;公鸡穿着它漂亮的花外衣骄傲地赶来了;小白兔和小青蛙,一路跳了过来,跳跳跳,跳上,跳下,向前,向后,向—前—跳;连童话里的七个小矮人知道消息后也急急忙忙地赶来了。”这一情景的设置使学生们乐在其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教授新课
1、由情景导入课题,宣布前滚翻的教学任务、重点、难点。
“小动物们都来到了草地上,运动会开始了,比赛的第一个项目是前滚翻,比一比谁学的最快?谁团身最紧?谁学得最认真?谁做得最好?并知道前滚翻的动作过程,同时初步学会前滚翻,重点是团身滚动,难点是两臂撑地的力量要平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