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是阿尔贝特·史怀哲在1954年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发言,体现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张。该文被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
我的呼吁教学反思
从效果上看,这堂课学生反响还是很强烈的。课堂的高潮出现在引申讨论部分。课堂中,引爆、陈述、质疑、驳诘、论证不断,思维发动,探究深入,交锋频繁。
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需要的课堂?这里有没有我所追求的深度?我不能肯定。
事实也说明这点。课后进行了评课,听课的老师谈了听课的感想。在提到不足时,老师们的意见集中起来有这么两点:1、如果课堂上能事先把伦理观讲清楚了,就不会出现后来有同学说到“非典救人”的问题了,课堂应避免出现这样的“混乱”。教师应对课堂问题的走向有所控制。2、这到底是一堂思想伦理课呢还是一堂语文课?怎么来体现语文课的特点?
我以为,老师们的意见直切要害,只是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意见牵引出来却是一个本质的话题——课堂的认识。那就是,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关注什么?课堂要给人什么?什么才是课堂有价值的东西?语文课堂是什么?
其实老师们话的背后不难读出这么两个潜台词:1、是不是任何信条都可以解读?那怕是像“非典救人”这样神圣的信念也是可以解读的?我明白老师这样质疑的意思:课堂再热闹,思想最后还是要趋同的,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结论。2、语文的训练是什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要尊重照顾到课文的特点、学生可能的关注和兴趣还是每堂课都要落实所谓的“语文”的东西?要不要紧扣文本?
有什么样的课堂立意和课堂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评价。
对于老师们的意见我向来敬重,但老实说,我并不认同。
在他们看来,课堂就是要得出结论的,课堂的进程就是不断产生认识然后修正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