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贻笑大方,趣说“秀才识字识半边


  自古以来,有这样一句俗语:“秀才识字识半边。”在汉字当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90%以上,给识字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段玉裁说:“同谐声者,必同部也。”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以同一个字为“声符”的一组形声字,它们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例如何、河、柯、苛……然而,在数量浩大的形声字当中,却也常常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破绽百出”的“绽”、“草菅人命”的“菅”等等,如果只是读“半边”,必然会贻笑大方。
  读半边而闹了笑话,是缘于“半边”没有找对,这属于文字学方面的问题。
  众所周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汉字的六种构字方式,其中前四种属于造字方法,后两种属于用字方法。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造字方法当中,前三种均不能表“音”,唯有形声字具有这方面的功能。为此,专家学者们认为,形声字的产生是汉字造字法中的一个根本性变革。既然形声字可以表音,为什么又有人会将它读错呢?这是因为没有找对表音的部分。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错将会意字当成了形声字。象形和指事属于“独体”(即不可再分化为字了),会意和形声属于“合体”(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对于“独体”,不存在“识字识半边”的问题;而对于“合体”,则出现了究竟哪个“半边”属于表音的问题。据说北宋名相王安石也曾闹过笑话,他将“波”解释为水之皮,将“滑”解释为水之骨。王安石犯的错误,便是将形声字当成了会意字;而我们今天则更容易将会意字当成形声字。比如:昶(chǎng白天时间长)、岚(lán山里的雾气)、昊(hào广大无边)等等,若将它们的“半边”当成了声符,就大错特错了。
  第二,找错了声符。在大多数的形声字里,结构上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比如: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至于为何会找错了声符,原因有二:其一,弄反了。比如“问”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奇妙的汉字,88个汉字拆字戏解
汉字大写的由来
肃、脊、敝、垂等难写字的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