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汉字趣编(之十五)山


    中国人对山岳的崇拜,来自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从“禹封九顶”算起,祭祀山神的圣典,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至于那些高入霄汉、形象奇特、难以攀登的险峻山岳,更认为是通天之处,为神灵仙人所居。《山海经》上说:“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他们认为那最高的昆仑山,“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
  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秦汉时代的“自然比德”,则来源于更深层的天人合一意识。人与天地结构是一体化的: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宇宙有金、木、水、火、土,人有心、肝、脾、肺、肾;自然有五岳,社会有五帝,五方神祇,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德……这种“天人合一”观念,分明把人的感情、意志、伦理透射在外部世界,自然山水打上了人文精神的印记。
  汉代阴阳五行说,则直接导致中国特有的“风水论”:风水论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两气交流而生出各种变化,浊者沉为地,清者浮为天。山高而巍峨者,称为后龙,后龙之后的山脉称为来龙或祖山,祖山必绵绵婉蜒,方显生气勃勃。左右宜有小山护卫合抱,称龙砂。这样的山势环境,才有天地氤氲之气往来。后龙正面还要有远山对景,称为案山或朝山。山峦叠嶂,负阴抱阳,草木方显旺盛,乃为瑞气葱茏的征兆。所以仙山、佛国常建在这些山势奇特、林深木茂之处,因是神仙佛祖所居之圣地,自然被称为风水宝地。
  魏晋以来,佛教兴盛。由于文人与僧人交游往来,而寺院又往往成为文人政治避难的世外桃园。魏晋文人寄情畅神于自然山水,不仅找到“山水以形媚道”老庄玄学表达的最佳方式,而且发现了山水的自然美。因此多把庄园与寺院建在幽静的山林之中,既可以全身远祸,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适意的生活,又可以超脱红尘,有利于文人“澄怀观道”,甚至还包括希冀延年益寿的生理需求在内。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作”和“做”的区别
摈弃和摒弃的区别
“签订”和“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