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不成反类狗”趣谈
《西游记》第八十八回,话说唐僧悟空一行来到玉华县。王府宫中有三个小王子,一个个都好舞枪弄棒,本想教训悟空一行,但看了他们的本事后,便想拜师学艺。悟空笑道:“教便也容易,只是你等无力量,使不得我们的兵器,恐学之不精,如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古人云,教训不严师之惰,学问无成子之罪。汝等既有诚心,可去焚香来拜了天地,我先传你些神力,然后可授武艺。”
《中国成语大词典》把“画虎不成反类狗”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像狗”。后比喻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终无成就,反贻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这个成语流传了好几百年,人人都在使用,却也不曾细想过,狗与虎,在外貌、形体上相差甚远,虎画不成,但怎么着也不可能会像狗吗?如果能把老虎画成狗,倒也本事不小。其实,人们只是习惯从字面上去理解,反正古人说了,管他意思通不通,管他像什么,就这么一说罢。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我们不妨顺着古代的思路去梳理一下。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马二岁曰驹、熊虎之子曰狗同义,皆谓稚也”。大意是二岁的马叫做驹,熊和虎的幼崽叫做狗,都是幼小的意思。《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就是说捕获到一只老虎,可以得到五千的赏钱,如果是虎崽,赏钱得一半。《尔雅•释畜》:“(牛),其子犊”。郭璞注:“今青州呼犊为狗”。古人对犬与狗也有明确的分别。《礼记•典礼上》“效犬者左牵之。”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由此可见,很多动物的幼崽,在古代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