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朗读入门的几点做法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因刚开始接触朗读,常会出现唱读、拖调、缺乏感情等现象。如何让学生读好书呢?
    一、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如果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移情悟意,换位体验
    换位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入境的水平。例如《我不认识你》中“那个同学生气地问高士其的话。”我首先问学生:“有什么事让你生气过吗?”再说:“那么,请你们也带着有过的这种生气的心情来读那个同学的话。”我发现学生都读得很专注,进入了“角色”。
    三、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普通话的吐字归音
朗诵声音训练和技巧
朗读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