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读——以《故都的秋》为分析个案


    “秋”,是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中语用频率极高的语象,全文约1600字,“秋”出现43次。一般情况下,同字高频重复是修辞之忌,但在《故都的秋》中,却屡屡出彩。“秋”,是这篇散文的关键词,也是我的文学阅读的语言入口。
    一、“秋的歌颂与悲啼”:两个修辞场
    “秋的歌颂与悲啼”属于普泛意义上的“秋天的书写”,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郁达夫的感慨是对的。但下面的叙述却容易引起误解:“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千万不要因为有这后一句话,就以为中国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既然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那么颂赞秋的文字之外,一定回荡着悲音。汉语“秋士”很能体现中国文人对秋的悲情。所以,郁达夫又说:“但你若去翻英德法意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e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读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可以明确地听出秋的悲啼与歌赞,读苏东坡的《赤壁赋》、郭小川《秋歌》,就很难认定是悲秋,还是颂秋,但仍然流贯着“秋的歌颂与悲啼”的集体无意识,郁达夫《故都的秋》属于后一种。郁达夫体验秋的深味,讲述秋的悲凉,希望留住秋的深味、秋的悲凉。我们很难说作家是在“颂秋”还是“悲秋”。但以“颂秋”和“悲秋”为情绪基调的修辞场,仍是一个隐在的美学平台。这是一种无法挣脱的修辞场,它的形成可以进行语义还原。
    在汉语经验中,“秋”的本义是“庄稼成熟”:“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蔡邕《月令章句》)百谷以“熟”为“秋”,用的就是“秋”的本义。“庄稼成熟”,是谷物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普通话的吐字归音
朗诵声音训练和技巧
朗读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