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高考考场上,一些考生在作文时,常常由于太想考好反而考砸了,这就是高考作文中的“目的颤抖”现象。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对高考考生的危害非常大。这种研究,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心理辅导层面。本文从高考作文备考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从知识技能、材料积累、心理辅导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训练,以夯实作文基础,达到最终克服“目的颤抖”的目的。
关键词高考作文备考目的颤抖
我带过几届高三,几乎每一届都有学生在考场上出现类似的现象:
2005年高考。一个平时文笔较好、但作文经常出现审题错误的考生,考前对家人说,这次一定要把自己近期的努力证明给家人看。带着这种要“证明”给人看的“急躁”心态参加考试,该生在考场写作文时左手发抖(该生习惯用左手写字),右手按住左手写,竟然也写不出一个字。
当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的话题是“纪念”,有考生就认定纪念家人肯定不能得高分,可是写什么才能得高分呢?还有哪些材料适合写进来呢?但这时“脑子里完全是一片空白”,其考试结果也就可想而在知了。果然,成绩揭晓后,该生语文标准分仅得400多分!
这是“目的颤抖”现象的典型表现。
目的颤抖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雷蒙•阿隆(r.aron,1905—1983)提出。他用来论证这个心理学概念的试验非常简单:在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阿隆简洁明了地概括为:“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学生在作文时的“目的颤抖”现象,严重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由于作文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