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段自由活动时间,我拿着绘本《三只山羊嘎啦嘎啦》随意地问孩子们:“看了这本书,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发现呢?”让我非常意外地,孩子们反应特别激烈,听一听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回答:
问题一:为什么山怪在桥的下面一点都不怕水?
*山怪是和桥连在一起的吧!
*山怪应该是石头做的,它不怕水。
*山怪是两栖的,可以在岸上,也可以在水里。
问题二:为什么第一只山羊和第二只山羊都把危险留给后面的山羊了?
*因为小山羊和中山羊太胆小了,它们害怕山怪。
*它们只考虑自己。
*其实山怪很弱的,你们看大山羊一下子就把它踢成碎片了。
问题三:山怪为什么待在桥底下,而不待在山上呢?
问题四:为什么桥是山怪的?
*山怪住在桥底下,就说是他的桥。
*他可能觉得桥的颜色和他是一样的,所以是他的桥。
*其实山怪就是山变成的,你们看它的样子。
……
反思:
活动中,我们老师习惯了向孩子们提问题,让孩子们根据老师的问题去观察、去理解。其实,我们应该多让孩子自己来提出问题,然后一起去探讨、解决。很多时候,老师的思维常常是被“惯性”了,反而框住了孩子的“手脚”,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散。孩子提的许多问题虽然显得很幼稚,但这些问题都是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关注到的,因此孩子们在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也更加激烈了。比如有个孩子问,“为什么桥是山怪的?”刚听到这个问题,我一愣,书中有说到桥是山怪的了吗?结果孩子们替我解了惑,“山怪不是每次都喊,是谁在我的桥上吱嘎吱嘎响吗。”
让我们也多给孩子提问的机会,因为孩子提问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新知、掌握知识的过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