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中午,我正在厨房做饭,儿子哭着回来了,一问才知道二楼邻居家的孩子故意把他绊倒了,额头上起了个大包。丈夫见了儿子额头上的紫血包,又心疼又生气,责怪我把孩子教得太老实了。其实,我又何尝不心疼不气恼呢,可是,这种事是难免的。孩子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强欺弱,大欺小是常有的事。他们吵架大多是因为抢夺东西,或是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弄坏而引起的。孩子们就是在吵吵闹闹的过程中,不断地矫正各种行为,逐步互相适应,学会较好地与他人交往。从这个意义上说止:孩子吵架、吃亏受欺负都是他们为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所付的“学费”。实际上,大多数孩子在吃过几次亏、受过几次欺负后,都会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少吃亏、少受欺负。
因此我认为,家长大可不必为孩子吃亏受欺负而过分焦虑, 也不应为此把孩子关在家里,或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做“保护神”,更不必为此大动肝火。有些家长因孩子吵架而导致大人之间、邻里之间不和睦,这越发犯不着,岂不知孩子们今天吵过,明天又和好如初了。平时,我常常教育孩子不要抢夺别人的东西,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你可以批评他,不可以打人骂人。但是,由此往往会出现孩子不打人家,而人家总是先打他的情况。对此, 我丈夫认为,对那些攻击性强、一向欺负别人的孩子,应该给予必要的还击以自卫,否则等于是在助长对方的霸道行为。孩子的自卫行动可能比老师、家长的口头教育更有效。
其实,丈夫的话不无道理。但我以为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 在孩子听来就变成“你可以打人”,因为他们还难以准确识别、 判断“一向欺负人的孩子”,而且他们人小力弱,可能招致更大的吃亏。再者就是如果常受这种“自卫教育”,则可能出现自卫过度而打伤对方的事故,而且还可能使本来攻击性不强的孩子也变得好攻击。还有的家长把攻击性与竞争视为一回事,容忍、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他骂你,&nbs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