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位于国家级贫困县、西部典型的少边穷地区——贵州省xx县xx镇xx村,前身为原省办县管企业xx糖厂直属职工子弟学校,后来与xx镇xx小学融合为一体。1982年始办初中班,原为一所小学戴帽初中的九年一贯制农村复合型学校,曾因生源、师资、质量等走向濒临撤并的边缘。XX年3月,县教育局决定将xx初中从原xx学校分离,组建单列的xx中学。建校伊始,一所“零起点”的学校,基础设施欠缺,资金匮乏,百业待兴。自此,xx中学便与“特”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乘“普九”东风,自XX年国家“特岗”计划实施以来,至XX年秋季,共新增特岗教师48人。中途因各种原因离岗、转岗13人,现在岗35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0%,其中60%以上为大专以上师范院校专业毕业生,本科(含提升后)以上学历占90%以上,共有党员6人,全校教职工平均年龄仅为28岁。这是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团结、拼搏、奉献的骨干教师队伍,承载着学校的希望与重托。 “特岗”教师,谱写了xx教育的新篇章。尤其“06特岗”,伴随学校的诞生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与8位本地教师一起,在xx中学的创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年轻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本着“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理解、发动、依靠“特岗”教师。首先,求师若渴、安顿为先。每学年初进行迎接新“特岗”准备工作时,为了让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旅途劳顿后感到家的温暖,安心工作,总让学校领导不顾节假日、双休日地操劳。为他们租民房找住处、备床铺置被褥、锅碗瓢盆炊具餐具样样俱全。学校根据实际条件,竭尽全力做到“生活落实,思想教育落实,工作安排落实,培养培训落实”,力争有求必应。使他们接之即来,来之即住,住下即工作,很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很快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最基本的建设是师资队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