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青山不老》评课稿

  听了金老师执教的《青山不老》一课,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透教材,目标定位准确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金老师在课前显然经过了认真深入地思索研究,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主旨,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引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抒写心声,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尊重学生起点,进行有效引领

  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感受到了金老师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视和扎实的训练,无论是字词句的教学,还是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的训练、指导,都能关注学生的起点,进行有效的引领。其中,我认为金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时,处理得非常耐心、到位。金老师不急不躁地进行一步步地引领,让学生读课文,悟语句,通过山沟的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感悟到了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人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感悟到了老人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三、适时拓展,整合教学资源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这是我们这些学生很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金老师整合了与文本相关的音、像、图、文等学习资源,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文本的“抓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比如,金老师在课前播放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文本作好了铺垫。又如,当学生交流“阅读提示”第2题,找到第2段的语句时,金老师适时地投影出示了关于“晋西北气候恶劣”的资料,使学生比较感性地认识了晋西北这个大环境的恶劣险峻。

  四、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学生遵纪守法优秀演讲稿2020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
《时分秒的认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