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与洋酒
据说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一家大餐馆开张,在报上登了一则悬赏下联的征联启事。上联启事里没有讲明,只说挂在餐馆门口,请应对者自己去看。这个启事,颇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但这些人来到餐馆门口,却怎么也找不到上联。问餐馆老板,老板则一口咬定上联已经挂出来了。有人找来了有才子之称的郭沫若。郭一到门口,就指着右边橱窗里一瓶法国三星牌白兰地酒,对众人说:“上联就是三星白兰地”。紧接着脱口念出一道川菜名:“五月黄梅天”。天衣无缝对上了下联。
我想,那些找不到上联的人,恐怕还不仅仅是才思不如郭沫若。当时,洋酒在中国虽不能说是风毛麟角,但也确实是稀罕之物。很少见过外国酒的人,怎么能够把这瓶酒与上联联系起来呢?郭沫若当然不一样,在海外留学多年,不会不知道这种国外有名的酒。也许还喝过不少瓶三星白兰地。
在洋酒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今天,不少人都知道轩尼诗、人头马、马爹利、路易十三。再也不会有人把洋酒看成稀奇的东西。交际场合,特别是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喝洋酒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去年春天到香港,一位法国酒经销商让·别克先生,向我谈到他对法国酒在中国销售的看法,说是又喜又忧。喜的是销售量越来越大,忧的是中国人的那种喝法,简直是对法国酒的糟踏。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禁火冒三丈。中国花去那么多用资源和血汗换来的外汇,进口洋酒。让洋酒制造商和让·别克之流,赚走了中国人大把的钱。这个混蛋让·别克,不但不感激,反而说中国人糟踏洋酒,简直比当年八国联军还要坏!但过后冷静下来,细细一想,让·别克讲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外国人喝酒,和中国人不一样。不同的场合,喝不同的酒,不同的喝法。吃饭之前,要喝一小杯带酸味的开胃酒,以引起大吃大喝的胃口。吃饭时喝的,是佐餐酒。佐餐酒还有吃白肉(鸡肉海鲜等)喝白酒,吃红肉(牛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