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的使者
饮茶,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各种各样的精神享受,这种享受就是“趣”。
唐代温庭筠《采茶录》云:“李约,汧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俞蛟《潮嘉风月.丽品》记:石姑、小娜是六篷船上二个名妓,”毗陵(常州)陈云羁旅梅州,每月夜,即招两人煮工夫茶,细啜清谈,至晓不及乱。”掏腰包宿娼,却终夜品茶,有人问其原因,回答是:她俩好比“名花缀于树枝,迎风浥露,神致飞越,若折而嗅之,生气寂然,有何意趣?”苏东坡曾说“从来佳名(草头名)似佳人”,但像李陈两位的作为,已经是“佳名(草头名)胜佳人”了。这是奇特的意趣。
《旧唐书.陆贽传》:“刺史张镒有时名......遗贽钱百万,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陆贽是一位正气凛然、冷若冰霜的高官,他肯接受馈赠的茶叶,可见自古以来,“受茶”于品行无亏,这略近我们所说的“清茶一杯”的本意。是为“清趣”。
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诗有句云:“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新茶、泉甘、器洁,是器物美;座中有嘉客,是人事美;天色好,是环境美。此即“三点”,反之,即是《名(草头名)溪渔隐丛话》所说的“三不点”。
明人对品茶环境的要求更严格。如《(山+介)茶笺》中提出了“十三宜”,即: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酒酲,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此外还有包括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等“七禁忌”。
不管是简还是繁,上述的各种规定都说明了,历代士大夫皆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