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毫米”和“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模型,并能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使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有效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模型。
【教学设想】
人教版教材中,《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块内容安排在《米与厘米的认识》之后、《千米的认识》之前。因此,它既不是“长度单位”学习的起始课,也不是“长度单位”学习的终结课。所以,与“前知”沟通、给“后续”铺垫,是本课教学的总体思路。前测表明,很多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已经知道了“毫米”与“分米”,也大概了解它们的长度模型,但往往不够清晰、不够具体、不够完整,所以,本课需要着力解决的是建立“毫米”与“分米”的清晰概念,形成“1毫米”、“1分米”的长度表象。也就是说,使学生的数学认识由“混沌”到“清晰”是本课的灵魂所在。对于这类目标的达成,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它需要的是“体验”与“思辨”并行,在体验中感受、积累,在思辨中提炼、内化。
具体到教学流程,如笔者借助“电话卡”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1毫米”,让学生秉持自主比划的“1分米”去估测课桌的长度。后测显示,这些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对“1毫米”与“1分米”的模型建构。但这只是基础,更进一步,我们需要借助于模型表象来达到“准确估测”的现实目的,从中深入体会“标准长度”的“累积”思想和“相近长度”的“参照”意识。下述教学过程中“桌面有多长”、“白纸有多长”等环节,就指向了这个问题。当然,“体验”与“思辨”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完全割裂,“体验”有多充分,“思辨”才会有多深刻。妥善把握“体验”与“思辨”的整合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除法的验算》说课稿
周长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