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创造性地解读课文——张学卫《番茄太阳》教学实录评析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魏南江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0

 春天,我应一个大型教师培训会的邀请,点评6位教师的公开课,其中就有张学卫的《番茄太阳》。课下的张学卫胖胖的,戴副眼镜,憨憨厚厚的;想不到一站在讲台上,整个人紧紧凑凑、精精神神地充满了生机和智慧。
这种生机和智慧集中地体现在他对课文的把握上:既不脱离文本又创造性地解读了文本;既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又表现了教师的才华机趣。
上课伊始的提问就直奔学生的“第一感觉”,也即“审美直觉”:“你们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给出了不同的感受:“感动”、“心酸”、“同情”、“高兴”。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学生那儿,竟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但这又是真实的。珍惜学生这种个性化的“直觉体验”十分宝贵。因为从理论上说,审美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审美直觉”是这一整个心理过程的开端,又是解读文本内容乃至形式的基础,同时它还沉淀、渗透于后继的各种心理内容和形式里。这种审美直觉产生的时候,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调动和参照了以往的生活积累、心理积淀和感觉经验,并从局部感觉迅速把握了整体。可见,“直觉体验”是学生灵感火花闪烁的大好时光。
在进入本课核心内容的时候,张学卫老师决心把新课标提倡的“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个性化阅读”进行到底。张老师不满足教参给出的教材说明:“本课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盲童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她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更不按“盲童明明是这篇课文主人公” ①出牌,而是从学生理解的实际出发,另辟蹊径,以一幅“牡丹图”为礼物,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我准备把这幅画送给书中的一个人物,你们觉得我会送给谁?”说真的,我非常欣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秦兵马俑》教案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四
11、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