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2006教海探航颁奖活动中,薛法根与青年教师同题上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后好评如潮:大道至简,行云流水,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我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特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薛特对“语文是什么”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我就想到,现在许多语文课频遭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目标不清、方法僵硬。语文的“园子”里应该种上什么,薛特的这节课无疑给了我们启示:
  一、字词,从来都不应当是孤立的存在。
  【情景】
  (热课后)
  师:课文预习吗?读了几遍?
  生答略。
  师:能听写词语吗?
  (生急急翻书。等学生抬起头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来听写,我们写三组词语。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听写,一人写一组。带书上去,不会的可以迅速地看看。
  师:(有一定的速度,几乎是一连串报出来的):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请你再写一个同一类的词语。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每三组: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黑板上,“倭”写错了,“拔”写成了“拨”,教师指点)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你看是写在哪一组里面去?——草帽。
  (学生在思考,黑板上三位同学最终谁也没有落笔)
  师(问第一位同学):噢,你在下面写上‘蚂蚁’了,那“草帽”为什么不写上?
  生:因为它们都是昆虫。“草帽”不是。
  师:啊对,“草帽”没有翅膀。(转对第二位同学)你为什么不写?
  生:我这一组都是吃的。(笑嘻嘻)“草帽&r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郑和远航》教学案例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