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18、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18、最大的麦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