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繁星》教学案例

一、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繁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是巴金1927年去欧洲途中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享受。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在教学时,应将学会观察大自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解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作为难点。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与具有相近写法的同册课文《幼时记趣》作比较。

(二)教学过程

1、学生谈“星”

星星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且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些关于星星的词句,让他们谈起来人人都有话说。综合他们所说的,不但让学生自己惊喜,还让老师大开眼界。如:词语有“繁星如海”、“众星拱月”、“熠熠闪光”、“疏星淡月”、“星罗棋布”、“灿若明星”等等;句子有“瞧,星星!一个,两个,三个……催璀璨璨,闪闪烁烁,就像一只只淘气、幼稚又充满神秘、智慧的眼睛。”,“夜幕降临了,一颗颗调皮的小星星纷纷跳进了银河,把自己洗得亮亮的,它是那么的晶莹……”等等。                 

2、学生读“星”

(1)默读。初读课文,说出作者三次看星的时间、地点,划出“我”三次看星感受的句子。

(2)朗读。a、把握感情基调。利用多媒体播放作者三次观星的画面(从前,庭院里,密密麻麻的星星——三年前,菜园,蓝天,群星——如今,海上,船舱,半明半昧的星)。

b、老师范读。

c、讨论话题:三次写观星感受的句子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

d、组织学生从语调、语速、轻重等方面联系具体语句体会,然后分组朗读评比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风雨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
初一语文下册全册学习指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