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论语》十则人教七上14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风雨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
初一语文下册全册学习指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