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
2.分析孔子弟子不同的人生理想
3.了解孔子的教学方式和人生经历,并作出简要评价识
教学重点: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此文在学生读完五遍的基础上进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从《论语》导入,抽3~4名学生每人说一则所知道的《论语》中的句子。如有易写错字,可让学生到黑板上试写。
二、进入课文,听录音朗读,并标记疑点难点和重要文言词句。
听完后,让学生检查是否已把通假字整理到课题旁边或笔记本上。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三、抽四位学生分段朗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情况。如有问题,及时纠正。
甲:开头至“夫子哂之”
乙:“求,尔何如”至“愿为小相焉”
丙:“点,尔何如”至“吾与点也”
丁:“三子者出”至文末。
四、用设问法解析课文,同时穿插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问题设计:
①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抓一个关键字:“侍”。
(一个“侍”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说“座谈”“闲谈”“畅谈”皆不准确。因为这种关系,气氛才显得有些严肃、紧张。)
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时,教师可让学生交流一分钟再作答;如依然不能,教师可适当提示。
②孔子和弟子们集中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这个话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抓一个核心话题:各言其志。
(推测原因:孔子为避免“侍坐”的沉默和尴尬,也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志向、情趣和人生追求,才有意识的抛出这个话题来。)
③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各有什么样的志向?
子路:抢先作答,言语夸张,“夫子哂之”。
冉有:言语谦和,有所自知,夫子不言。
公西华:语更谦和,“非曰能之,愿学焉”,夫子不言。
(推测:二子之谦和,当缘于夫子“哂”子路,夫子对此应有所觉察,所以不言。)
曾晳:平和超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