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谈起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课本里选有18首诗歌,其中新诗9首,外国诗歌3首(为了行文方便,下文把“新诗”和“外国诗歌”笼统称为“现代诗”或“现代诗歌”)古诗6首,另外还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20首,如此从初中低年级阶段就大规模地选编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怀疑。事实上,新生事物在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以前,任何人都不能轻言其是否有生命力,但作为编者,我们是在总结这些年的初、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经验及其反馈意见,并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精神的基础上,才做出这种尝试的,我们相信它的合理性及必要性。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教师们要在认识上去除障蔽,以长远、积极的眼光看待诗歌教学,从而顺利地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

一诗歌对学生有吸引力

教师们对加大诗歌分量的这种编排心存疑虑,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才入中学的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接受不了。

这种看法是似是而非的。首先,它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浅层的阅读兴趣,而忽视了学生阅读接受潜能以及接受层次的丰富性。诚然,故事类作品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阅读吸引力更大,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会排斥以至厌恶诗歌了呢?其实只要对生活中的现象留心一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从婴幼儿时候起似乎就能领略到诗歌的魅力。那韵语形式的歌谣、谜语,有意义的、没意义的,孩子们能倒背如流!及至进了学校后,“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孩子们口诵心记着这些美丽的诗句,同样兴趣盎然。小学要毕业时,“同窗共六年,/友谊比蜜甜。/今日离别后,/何时再相见?”,这是写在好友毕业纪念本上的学生自己创作的“诗”,它很稚拙,没什么诗味,也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技巧,可学生对诗的喜爱不是可以从这里窥见一斑吗?可以说,孩子对诗歌的喜爱是自发的、天生的,因为诗歌本身的音乐性使它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