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问题透视
一、嫁接的困难
语文的近现代化道路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要以分科的观念切割未分科的事实,其造成的痛苦是长久的,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我们有意无意地讨论有关现代“语文”的问题,我们总要批评其近代历史的渊源及其惨象而丝毫不感到中西过快地“嫁接”所带来的不适与烦忧。相反,若这种感觉越强烈,则我们锤敲历史的力度就越深刻。一种落后与持久的自责心理,算来已占住中国人的心灵一百多年了。
时间不可谓不长,但问题深层未解的部分仍在:“全盘西化”“复古主义”与“中西合璧”其实都困难重重。这里不仅有对概念理解所产生的不同的关于解释学上的多义性,还有着对于文化解读的在民族心理、思维定势上不同的认同感。对于“语文”,或者“国文”“国语”“中文”“中国语言”“中国文字”“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等除了文字上的通辨外,很难有一个确切而标准的解释,这种持有不同解释的内在依据却在于我们每个个体解读中国文化——同时还伴随着了解外域文明——的多与少、深与浅的差异性。
文化与历史深宰着思想。所谓“纯语文”,是语言学或言语事实类的界定,似乎与政治、伦理等复杂的观念并不相干;而所触及的实践活动却在我们面前展示了这样的事实:要进入一种语言或言语领域,比如英语,我们要学习它的语言词汇、习惯用法,进而民族心理所赋予的言辞风格与文学特征等,并且还要接受一些其强使我们理解的某些观念。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威尼斯商人》中对严肃法律的歪曲和对审判程序的干涉并不能让人感受到法的公正与公开;相反地,竟是其中的营私舞弊、种族歧视及其压迫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学习一种语言,我们同样要接触其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内容;而一旦抽去这些东西,语言便不值一提了。
这样看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