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四变”

张上明 王月英 [原创]

 

 

教育部领导柳斌同志曾高度概括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即素质教育“三要义”,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其实为我们指明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那么,究竟如何把语文课堂教学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道路上拉回来,步入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呢?笔者认为必须进行以下“四变”。

一变教学目标 的重知识掌握为重能力培养。为了能在应试教育中取胜,以前的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时,往往只注重于学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的问题。目标制约、指导行动。因而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会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课堂的“知识点”,而对于至关重要的“能力点”、“德育点”则抛之于脑后。这样培养出来的“知识机器”怎么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担负起未来社会接班人的重任呢?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如果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 时能把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作为重点,那么,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中就必然会克服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倾向,有意识地注重于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变教师的“教案”为“学案”。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均是以教师“怎样教”为重点,对学生“怎样学”的方面设计、考虑不足,甚至根本未加考虑。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以致语文课堂死气沉沉。

“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因而,教师教案的设计就必须“适合儿童”,以学生的“学”作为设计的着眼点和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熟知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