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成于教师 败于管理者
——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兼主任的对话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重要
记者:基础教育新课改已经两年多了,管理上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呢?
刘兼:在管理方面,从实验区负责人到学校基层的管理者,都在思考:到底什么是一个好的、负责任的教育管理,如何为教师发展服务等。教育管理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有的实验区局长到一线听课,市委书记、市长到课堂去了解情况,比如海南省省委书记汪啸风谈课改,省人大副主任谈课改。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界内,它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变革,只不是在教育界内部首先发动。现在,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也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本质,在课改的课堂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共识。
记者:课程改革带来了这么多可喜的变化,但恐怕并不一致,不均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课改面临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刘兼:原来我们曾经提过一句话:“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在教师”。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我非常明确地讲:成在教师肯定是,绝对要依靠教师,但败不在教师,败在管理者。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如何为课改创造良好的政策管理的环境,调整我们的政策,这是更重要的事。
记者:您提出“败于管理”,为什么症结在管理?
刘兼:如果一个好的观念在小的范围内,它靠一种理想和一种追求就可以实现。但是一种好的思想和观点、好的措施,要在普遍范围实现,变为一种公众行为、集体行为的话,那么它一定要有政策的跟进。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