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寻找教学理想实现的可操作平台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以应试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舞台,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仍然不能唤起广大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与兴趣。究其原因,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密切相关。虽然现在语文界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已形成共识,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中学语文而言,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形成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打好终生学习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但如何在单位时间的课堂内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以合理的教学形式展示出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却是目前困扰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的最现实的问题。

纵观当前中学语文课堂,其主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问题解决形式的师生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文本进行由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的学习。其基本环节为:初读整体把握    细读感悟(提出问题、精心点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归纳迁移。应该说这种从问答走向对话的教学模式,注意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加强;教学过程 中也注意了对知识的疏理,重视教学的思路,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在单位时间内解决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也较易为学生接受。但从本质上讲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仍是立足于教师、立足于学科知识、立足于语文工具性这一特点的。因为毕竟课堂中的大多数问题(或主要问题)都是由教师以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 为出发点而预设的,并不是由学生发现的,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其实都是围绕在这一大前提下而展开,从而也不可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二种是在很多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环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