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去那种教师“一只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抓住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上,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学生只需回答老师课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学习十分被动。现在偶尔我也会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地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组展开讨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时令人惊叹,庆幸自己没有过多讲解之感。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画出并品析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一开放式问题,一女生就领悟出“那朵流星”的“朵”字用得别具匠心,因为“朵”字会使人联想到那颗流星犹如“花”一样美丽动人。再如学《小橘灯》一课时,同学们建议每个小组都按照课文的动作描写制作一盏“小橘灯”,拿到课上来评比。结果有两个合作小组的“小橘灯”发出的光更明亮,原来那“灯”上面被均匀地扎了许多小洞。正当他们得意之时,其他组的同学反驳说:“那样做灯是亮了,但费时间,岂不是耽误了‘我’赶路?不符合当时小姑娘的心理。”
     总之,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提出和解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