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你的教学工作、你的上课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反之亦然。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后很少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语文,因此在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的已属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究其原因,是学生觉得上不上语文课都差不多,考试照考不误。事实上也是如此。这就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尽可能地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导他们在课后也自觉地去学习语文。新课标提倡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反叛。传统的语文教学着眼点是“教”,眼中很少有学生的影子甚至于没有。新课标则着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在接受新课标的培训以来,我在教学中对于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让同学们去“说”。说什么呢,当然不是漫漫而谈,不着边际,游离于课本之外和远离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去谈。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有人说,语文和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话有一定道理。任何形式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当然有的高于生活,比如文学作品)。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用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上《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我对小兄弟喜爱风筝的行为进行了精神虐杀,我们也许在阅读中予以极大的同情,你在童年时(或者现在)或许也喜爱某样游戏,你有过小兄弟这样的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顿时,课堂上像炸开的油锅,沸腾了。同学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说到动情处,有的无可奈何,有的气愤填胸,有的一脸悲伤,表情不一而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