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从“文化”一词的起源说起

——谈谈《胡同文化》的“文化”含义和上文材料的作用

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214044) 徐松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选入新教材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不少地区公开课展示、优质课评比时,多以此作为“蓝本”。笔者在多次听课中发现,教师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对“文化”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故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时,对《胡同文化》上部分材料的处理较“虚”,仅笼统地说是“铺垫”,至于为何“铺垫”,则语焉不详。为此,本文试从 “文化”一词的起源说起,谈谈对上述问题的个人理解。

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 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 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 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大胆质疑,独辟蹊径——走进语文新课程
探究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闪亮登场
打破旧课堂结构 运用新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