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心有他人天地宽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人为什么要宽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把握平等的内涵,知道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人是平等的。懂得什么是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社会的尊重
2、能力目标
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在生活、学习中能够督促自己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本课安排依据
1、学生面临的问题
宽容是一种境界,是高尚的道德。有的学生存在自我中心、心胸狭隘的心理,缺乏谦让,对他人缺乏包容之心。不善于宽容、体谅,就无法适应人际关系的要求,更无法形成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团队精神。针对学生中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宽容的教育。
人与人是平等的,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具有平等意识。有的学生自恃家境优裕,显得高人一等;有的学生自恃体力出众,凌弱欺生;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受到同学的歧视;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学业上的问题而受到同学嘲弄。种种现象表明,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平等意识,使他们不自傲、不自卑,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训,宽容、尊重是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情操,需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针对少数学生在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强化这些教育。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