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