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七章第一节鲫鱼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理解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3)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的实验,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因为修订后的大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以本节课把以上内容列为重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学会对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因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方法是较难掌握的。

2.动脉与静脉的概念,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等概念,因此应该让他们学的扎实,为以后学习其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容易混淆的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概念认识清楚。

教具准备

鲫鱼骨骼的标本、活鲫鱼(或其他的鱼)、剖开体壁的鲫鱼或鲫鱼内部结构模型、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软件、鲫鱼的内部结构剪贴图。

课时安排

2课时(2课时最好连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采用实验观察操作与教学同步的方法):

学生观察活鲫鱼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置疑导入  本节内容

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

师生共同分析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过程 说明:

以实物演示为情境,让学生观察鲫鱼的骨骼,提出问题:以前学过的动物有这样的骨骼结构吗?从而导入  本章引言,无脊椎动物(无脊柱),脊椎动物(有脊柱)。

(1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生物教案-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开花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