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欢腾的大西北
课题1:青海湖边教学目标:1、“青海湖”和“万山之祖---昆仑山”“黄河源头---卡日曲”“长江源头---沱沱河”及当地的风土名俗风光图片、歌舞等艺术作品。2、通过搜集、观察、整理、合作、交流与探究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鸟”的手工制作、进行想象画创作和民间歌舞基本动作的学习。3、学唱青海歌曲《四季调》,并与《花儿与少年》进行对比分析、欣赏。4、进行《花儿与少年》舞蹈的欣赏、学习和重新创编,能随着《花儿与少年》的音乐即兴或在集体设计的表演动作中起舞。5、尝试用身边的材料、情境或音乐,根据需要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欣赏民俗风光图片、随着音乐即兴表演。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教学准备:青海的风光图片、工艺品、服饰的照片及美术品,各种民俗、民风录音、资料,学生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等,录音带等。课时安排:2教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活动一:青海湖的故事。1、大家轮流做“主持人”“导游”,将自己熟悉的、收集到的有关青海的资料,如传说、民歌、舞蹈、青海少数民族的服饰、饰品、民风、民俗、鸟的颜色、特征、神态、种类及青海的地理环境、特有的民族、江河源头等---表述、模仿、表演出来,师生进行评价交流。2、根据资料、音像和学生的讲述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即兴创作。3、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江河源头”,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已有生活积累、艺术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导演、策划、合作、表演的经验。活动二:我们也是南飞雁1、在音乐伴奏和“鸟”图象资料以及手工制作“鸟”的情境中,启发全体学生用手、身体或队形分别做“鸟”的飞翔、走动等动作。2、培养学生合作、想象、即兴表演的能力。活动三:青海湖的鸟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绘画练习。活动四:舞蹈《花儿与少年》1、欣赏《花儿与少年》、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