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学者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因而对自己的学习非常负责。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兴起了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指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有的指较为一般的自我管理活动,诸如计划和领会监控等;有的指组合几种具体技术的复杂计划;甚至有的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术语的含义相互重叠。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第二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 ,第三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
综合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其层次
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
1.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的划分
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包括六个因素:
①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任务等;
②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
③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
④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⑤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
⑥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做最后的自我评价。
2.温斯坦的划分
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
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
②积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