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理解”还是“死记”

在我的记忆中,上小学那会儿,语文抄写性的作业比较多,抄词语,抄课文,抄段落大意,抄中心思想……死记硬背的比较多。

  现在,我们布置作业,抄写的少了,比较注重理解,仿佛上课弄懂了就行了。仿佛一抄写,就要被贴上“死做”“没有创意”的标签,因此,我们平时布置作业,基本没有抄写的要求。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学习上,学生只有一张嘴。说起来,看起来都会,做的时候漏洞百出;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填空时漏字、添字现象严重。

  看来,传统的好的做法不能丢。

  就连数学学习也是这样,一次听王冬梅上“9的乘法”,学生既要明白9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又要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因为做乘法题,你不可能每次都把几个9相加,尽管这样做能算出得数,但太费时了。

  《大禹治水》一课有两个同音字:“制”和“治”,一次做题,大部分学生把“制服”写成“治服”,我觉得很奇怪:课上不是把两个字的意思都搞清了吗,怎么会有这么多同学错呢?其实,“弄懂”和“记住”之间不能划等号。后来我规定学生死记硬背,告诉他们“制”和“服”是固定搭配。单元测试又出现了这个词,这一次只有3个学生有错,正确率大大提高了。这就说明,在低年段,死记硬背站的份额要更多一点。

  学习语文需要理解,也需要死记硬背。没有理解,语文学习就成了一潭死水;没有死记硬背,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谁说没有规则》教学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