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是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教材“动”起来、“活”起来,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效防止“座客”、“陪客”现象发生,也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之中。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新奇”中学习。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常采用以下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即让学生任意出一个多位数,教师很快判断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证。学生通过验证,惊奇地发现老师判断很准确,从而产生了很想知道如何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欲望。
二、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的运动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进入求知状态中。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 ,15÷0.06;②10÷6,70.7÷33。学生很快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数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反思
反思“吨”的教学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