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生活中应热爱、尊重、关心每位学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营造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情感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及其能力。
2、创设机会,使学生有机会研究。
  首先,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研究,给足够的时间,如果时间太短,会使研究流于形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发表。阐述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意见。
  其次,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研究,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研究空间。表面上参与研究,既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让学生进行研究,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设计好的脚印上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学生留有思考与研究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3、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研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生负担。”如此下去,学生就更不可能主动地去进行研究。平时,我在导入新课时,常常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同学们一听做“游戏”,顿时兴趣倍增,我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任意一个多位数,我就能判断它能不能被3整除,倘若不信,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验证一下老师的判断。”结果老师算得又对又快,同学们在惊讶之余,便急于知道老师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反思
反思“吨”的教学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