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

应用题一向是师生“头痛”的问题,课本上的应用题形式单一,习题多为“就题解题”的练习形式。如何避免“依题分析”“模仿数学”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较高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呈现上可灵活处理;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提供者。
一、陈述性的呈现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学生采集到的信息,编成条件和问题让他们进行搭配,促进其积极主动探索,如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呈现时可以提供以下条件:奶牛场现有大牛20头;小牛4头;大中比小牛多16头,小牛比大牛少16头;大牛比小牛多4倍;小牛比大牛少4倍,大中去掉16头和小牛同样多;小牛加几头和大牛头数同样多?大牛去掉几头和小牛头数同样多?大小牛相差多少头?再让学生回答这些应用题。这些材料选自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解题兴趣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学生追求更高成功的欲望提供了动力。学生思维表现灵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图表式的呈现方式。这类数学应用题使学生处于一个不断收集、不断更新、不断积累,建构的动态过程。如:某种商品各商店促销方式一览表。
甲    商    店乙    商    店丙    商    店八折销售满200元送30元买三件送一件  现在到哪家商店购买比较合算?这里要考虑商品的单价购买的数量。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的研究,不仅获得了原来应用题想要达到的解题目的,也使学生更加关心身边的事和物,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三、残缺式的呈现方式。学生都追求完善,如果教师提供的解题情境是残缺的,学生会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中去。如:猜一猜:教师(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反思
反思“吨”的教学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