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让学生“引导”教师进行教学

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彻底体现。而在“学生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的课堂中则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也不再是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劲儿地按预定的教案往下教。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中心。只有让学生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满足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求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儿童自行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探究和习惯探究,如果只能按教师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规定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有了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他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反馈的信息,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如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有学生发现在等式75×4○50×4=(75○50)×4中,“○”内不仅可以填加号,填减号也可以,进而写出了这种形式的字母表达式:a×b-a×c= a ×(b-c),还有一组学生在研究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后写出了a×(b+c+d)= a×b+a×c+a×d,这些情况教案中是没有写到的,但是学生的创新不容忽视,于是我先表扬了他们不仅审题认真仔细,而且非常会动脑子,接着让他们出题请其他同学验证。然后,我也以似信非信的样子写出一两道形如上述结论的计算题,与学生一起用他们概括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性的计算,在计算的过程我与大家都“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结论有时可令计算简便,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知识,而且连续成功的巨大喜悦会强力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和兴趣。
三、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课堂作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百家争鸣、丰富多彩的,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反思
反思“吨”的教学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