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课堂中的尴尬

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音乐新课程也和其它学科一起走进了学校,步入课堂。很多音乐老师在音乐课堂上举行“小小音乐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审美体验渠道,但是“小小音乐会”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教师如何参与、参与的程度如何,音乐知识、识谱还要不要了。教师对新理念要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否则就会遭遇“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
尴尬一:做秀
  音乐教育要唤起人人生来具有的音乐本能。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通过提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有些教师在上课、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追求课堂完美展现,事先为学生策划演出程序、节目编排、场地布置、选择节目服装等等,忙得焦头烂额。整节课,学生在教师预先安排的条条框框中表演所谓的“完美”,咋看好像气氛活跃,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像是教师手中的木偶。
新课标告诉我们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大胆放手,相信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潜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让学生全方位的、全身心的参与,亲自、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真正理解和把握。教师只要择机恰当帮扶,
  对个别小组,个别学生编演排练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例如:提供排练场地、修改乐谱、声乐训练、演奏技术指导、策划中提出的合理建议、必要的伴奏、及时的评价等。
尴尬二:忘本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课堂“音乐会”是一种综合艺术实践课,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对课堂“音乐会”的认识有所偏差。课堂“音乐会”就会盲目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面的活动,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家》第一课时时,授课教师先简单的让学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更多>>
最新发布文章更多>>
音乐期中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教学反思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