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里面的一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充满真挚情感的悼词。在现代生活学习的背景下,学生可能接触过类似的葬礼这样的场合,或者直接地感受到过葬礼上悲痛沉重的氛围,但是却不一定接触过与葬礼相关的特殊文体——悼词,这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有直接的关系。加之,本篇文章是一篇译文,虽然文章蕴含着深厚真挚的情感,但是由于时空差距和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文本认知和情感体验难度,如果教学措施与方法不当,很容易在教学过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等问题。
我在考虑到以上情况后,上课时采用了给学生观看了三国演义中“孔明祭奠周瑜”的视频,同时播放伤感朗读音乐,教师代头诵读等方法,营造出了一定的悲伤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课前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中,表现良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在课后与其他老师交流和自我思考中,还是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患病”,疾病症状表现
症状表现一:忽视了预习环节,教学基础不牢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效果。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充足的课前预习,影响了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深度。
症状表现二:学生仍然习惯做“孤胆英雄”,合作探究,参与课堂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备课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设计,并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分难易差异,有梯度地设置了设计了不同的引导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集体探讨。从实
阅读全文